济困之公 青史佛门
他之所以花那么多的精力创作济公的艺术形象,就在于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奉献爱心的传统美德。
屠杰的代表作《济困之公》选用整段紫檀雕刻而成,高2.6米、重1.7吨,获2000年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1年获得“世界基尼斯纪录”证书。
紫檀雕刻《济困之公》捐献开光仪式在上海玉佛禅寺“济公殿”隆重举行,屠杰和夫人马桂珍将《济困之公》无偿捐献给佛教界,供奉在千年古刹——上海玉佛禅寺。
艺术的根本特征是对人的表现与歌颂,有着自身特定的表达语言和形式;宗教的根本特征是对神的信仰与膜拜,是一个观念、情绪和活动相当严密的体系,《济困之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取决于认识、思维和由此产生的创作——
屠杰创作的“第四件惊世大手笔”《济困之公》,可以说倾注了最多的时间与心血。
济公活佛原名李修缘,传说是“罗汉转世”,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二十七岁出家灵隐寺。他不戒酒肉,佯狂似颠,故称济颠。古往今来,能为东西方世界雅俗共赏者,首先要推中国的活佛济公了。
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黎民盼望救星,社会呼唤英雄。当民众十分需要圣贤的时候,凡人道济就成了“活佛”,成了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济公成佛后的尊号为“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也就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反映出济公形象的广泛亲和力。
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道济善走围棋,喜斗蟋蟀,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每写一篇疏状,临安满城争相哄传。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词。
济公性狂而疏、介而洁,不同凡响。“鞋儿破、帽儿破……哪里有不平哪有我……”。济公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化人物,在人间惩恶扬善意、治病救人,爱打抱不平,常为受苦受难的下层人民伸沉冤、平积愤,被老百姓视为"活佛";而那些为富不仁、坏事做绝的恶人则对他又恨又怕……
岁月悠悠,人们把济公的故事添油加醋,逐渐神化了;把一些本来不属于济公的故事,也加到了济公身上。济公的形象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中国民间被尊称为公且享有祭祀的人物,并不很多。而知名度如济公那般高的,屈指可数。赤城山济公院的一位老人曾经说,中国历史上有“三公”以一个“义”字感人至深。他们是“正义”的包公,“忠义”的关公和“侠义”的济公。也许这位老人的概括没有什么历史依据,但“三公”之说由来已久,的确道出了济公的本质特征。济公之所以如此受人尊崇,就是因为他具有专管世间不平事、要救天涯无辜人的侠义之心、侠义之气、侠义之行。
几百年来,济公一直被千千万万的人所喜爱,所传颂。济公能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弘扬了一种精神。试想,哪一个身处逆境的人不希望有一个热心人来帮助他?哪一个被欺凌的弱小者不希望有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济公的形象、济公的故事,正好迎合了人们的一种渴望。
屠杰之所以花那么多的精力创作济公的艺术形象,就在于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奉献爱心的传统美德。他精心创作的济公头戴破僧帽,身披破袈裟,右手托葫芦,左手执破扇,揽着一串长长的佛珠,在落拓颠狂的外表下蕴藉着活泼的禅机。相貌清癯,肋骨隐约可见,精瘦灵动,体现了高僧历尽修炼所特有的个性。作品在细节方面体现出一丝不苟、形象生动的海派艺术文化特点,像服饰上的衣褶与破丁,手臂上的经脉,手足的骨节和指甲都刻画得十分逼真。一双眼睛尤为传神,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是和你交流感情。从正面看,笑容可掬,侧面看,略带嗔意。一位雕塑艺术前辈称赞说:一像兼具不同表情,其中匠心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工艺技巧等方面日臻炉火纯青。
屠杰的这一代表作《济困之公》选用整段紫檀雕刻而成,高2.6米、重1.7吨,获2000年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1年获得“世界基尼斯纪录”证书。有韩国富商愿出1700万美元收购,但屠杰没有心动。当时社会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原先的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所替代,大批的国企要关、停、并、转,大批的国企职工下岗,面临生活困难和再就业的严峻考验。屠杰审时度势,深感当今积极倡导扶贫济困,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务之急。因此,他将创作《济困之公》力作视作为社会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奉献爱心的传统美德,视作为鼓励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资助困难群体,他完全把自己的艺术创作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通过紫檀雕塑艺术这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以通俗易懂、深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积极努力地倡导热心公益、帮困互助的社会风尚,为“迎世博”,塑造上海城市精神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也希望藉这段万年紫檀古木呼唤人们积极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携手共促社会和谐发展。
2004年11月17日,紫檀雕刻《济困之公》力作捐献开光仪式在上海玉佛禅寺“济公殿”隆重举行,屠杰和夫人马桂珍将《济困之公》无偿捐献给佛教界,供奉在千年古刹——上海玉佛禅寺。这天,由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主席净雄法师,泰国僧王秘书长沙威法师,新加坡总统宗教高级顾问、龙山寺方丈广品法师,印度尼西亚大丛山西禅寺方丈慧雄法师等五大中外著名高僧共同主持开光,成为了中国佛教界之先例。《济困之公》的创作与捐献填补了上海寺庙济公题材和紫檀材质的空白。时任上海市政协主席蒋以任、副主席宋仪侨等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著名人士出席了《济困之公》捐赠开光仪式。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曾致函祝贺,充分肯定了此次活动的积极意义。
玉佛禅寺作为上海市旅游涉外接待的重点窗口,《济困之公》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向世界各国人民大力宣扬中国和平文化、传播中华民族精神,受到各国人民由衷的敬仰和爱戴。
屠杰当年曾经在国企从事过多年的工程技术工作,也曾留洋深造,回国创业,并承担了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课题。不管是兼任学术团体的,还是人民团体的领导,他个人事业的发展始终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正如屠杰所说的:“个人其实很渺小,只有当个人与时代合拍时,舞台才会变的无穷大,而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位置,经历都是财富。”在他的言语中透出了一个艺术家特有的含蓄,细细想来,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是那么的深刻,那么的透彻。
“思想永远是行动的火车头。”屠杰在他的《策划手记》中这样写道。
“我读你、我懂你、我思你——惊世紫檀。这就是我的存在方式。”屠杰就是这样一个对于自己热爱的艺术孜孜不倦,始终朝着更新的理念、更高的目标奋进!
有高度才有力度,这是一个典型的物理思维的结果,所运用的物理学原理是:动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所有的概念炒作都是为了造势 —— 积聚势能。而造成势能的目的是要把它转化成动能,最终体现为一种具有冲量的力。
策划者的最主要水平体现在要会判断一个题材有无“可炒性”,概念是否具有“可燃性”,能否一点就着;否则加热的热量没有释放的热量多,就没有炒作的必要和成功的可能了。策划的基本要义是资源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释放常温下未能释放的,或未被发现的能量。
屠杰所创作的《济公百态》雕刻艺术作品是采用有千万年自然生命的紫檀根块,这种植物扎根在有限的泥土沙石或裂岩中,在自然条件限定的范围内生长,条件越恶劣,生长越困难,为了求生存,它就要冲破限定范围,有缝就钻,钻不动就挤,因而造成自身膨胀变形。再加上惨遭水浸干旱,虫吃霉烂,以及风化断裂的磨难,造就了盘根错节,奇形怪状,曲直交织,凹凸不平,朽蠹残损,千疮百孔。精心雕琢的艺术力作是对济公活佛扶困抑暴、行侠仗义之举的褒扬和对他睿智过人、超凡脱俗之志的艺术化表达。显然这已经世俗化了,而世俗化的要求是强调人文与理性。在中国,佛、儒、道的混揉融合是世俗化的结果,也是佛教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它让“神”从殿堂的高台上走下来成为人,由原来人们对他的仰视改为平视,使济公成为平民中的一员,林林总总的传奇故事和艺术形象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来自印度,具有千万年生命的紫檀根块,经过艺术家妙手回春地精心施以根劈雕技艺,才得以起死回生,由本不起眼的,被视作为斧底之薪的根材变成了精美的雕刻艺术品,由此创作出《济公百态》百尊雕刻力作。作者凭着自己具独特“个性”的艺术构思,将“朽木根料”结构设计成多种形式的“济公”雕塑作品,衣服采用大刀阔斧的简练之法,歪戴僧帽的济公笑脸或半隐于破扇之后,或与你相觑而笑,脸部表情进行传统镂雕,并突出济公“似醉非醉”的风趣形象。这种雕法虽然增加难度,但与众不同。紫檀根劈雕是“劈”与“雕”相结合,突破了被奉为“朽木不可雕”的传统观念,从而成为精美的奇珍艺术作品。屠杰在艺术实践中以传统的美学观摸索总结出来的创新技艺,用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更显佛教艺术的魅力。
十多年中,屠杰还以学术论著、书画、紫檀雕塑与诗词创作相结合的形式,创作了《济公百态谱》,取得了可喜的学术研究创造性成果,将济公嬉笑人间、嫉恶如仇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如此淋漓尽致。屠杰的血管中传承了屠氏先祖的“紫檀基因”,显然,遗传因子使屠杰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屠氏风格。他从中国画大写意的技法中领悟到“以势造型”的奥秘,并巧妙地吸收了西方油画创作中的折射原理和技巧。他创造了紫檀雕刻新的技法——劈雕技艺,走出了一条“融入自然、物我合一”的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新之路。
屠杰说:“古人论诗画常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传统工艺和诗词、书画在艺术的审美意蕴上也是相通的,紫檀雕刻和其它任何艺术创作一样,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它总是作者内心情感世界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如同中国画讲究笔墨和风骨、中国的音乐讲究意境和韵味,人们喜欢欣赏综合性的艺术表演,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难以深入表现人们的内心情感。历来的艺术家大多须有多方面的修养和造诣方能成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