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檀雕刻发展的兴盛 与 屠氏家传技艺的形成 ★
新石器朝代
中国木雕艺术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呈“T”字形,象手杖柄,柄上刻有横线、斜线和直线。
商周时代
出现殷代王室的“六工”和周代的“八才”,说明木雕已经被纳入国家管理范围,遗留下来的木雕多为礼器,装饰方法已有施漆、镶嵌和雕花等多种。
春秋战国
木雕工艺分成了建筑装饰木雕、木俑、宗教造像、礼祭等不同的木雕行业。
秦汉两代
木雕工艺趋势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东汉末期
紫檀最早被我国认识和使用始于东汉末期,当时它仅被作为一种香料由外邦进贡给皇室。
公元3世纪
紫檀之名最早出现于晋朝。公元3世纪,晋朝太傅崔豹所著《古今注》写道:“紫檀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檀。”
唐代
我国已十分重视紫檀,用紫檀制作瑶琴、琵琶和家具,并在宫廷中使用,受到文人的称赞。那时紫檀已经被广泛运用,制作棋具、小架之类,成为当时皇家、官宦和富豪家庭的时尚。
宋元时期
中国木器家具的发展已基本成熟。达官显贵们喜欢使用紫檀木制作紫檀家具艺术摆设,这种喜好在当时已蔚然成风。宋代除家具外,文房珍玩,木雕竹刻等,大多追求器形小巧,做工精致,其中不乏精美绝伦的紫檀作品。
元代
手工艺更臻完善。江南私家手工艺作坊已呈现相当规模,紫檀雕刻技艺已有长足进步,特别在苏州地区,有众多艺人潜心于紫檀艺术的研究。
明代
明代是紫檀家具发展的黄金阶段。宫廷中出现了专门掌管皇家家具制作的机构——御用监,凡宫廷所用的紫檀器物,即为御用监所作。
明代后期,随着另一种珍稀木材黄花梨的匮乏,紫檀被大量使用,并逐渐演变成民间争奇斗富的一个重要表现。
屠氏家族在紫檀雕刻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万历年间,祖先屠诗雨本是一个文人居士,精于绘画与书法,由于受家族传统的影响,他对传统木雕也十分钟爱,时常雕刻一些菩萨之类的木雕作品,天长日久,渐渐在雕刻技艺方面也变得精通起来。后来他干脆放弃文墨,专事紫檀木雕的艺术实践与研究,天资聪慧加上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当时文武双全的木雕名家,与同时代的高深甫、鲍天成等木雕名家并称为“明朝一代妙技”。
明末清初
杨士聪报著的《玉堂荟记》里记载,明思宗崇祯帝时期的袁躐曾花高价命人制作一件紫檀纱橱,竟耗白银七百两,可知,在当时的明代宫廷里,紫檀家具的制作成本是相当高的。
清代
从清初至清中叶,西方巴洛克的那种雕细琢及镶金嵌玉的工艺风格,影响到正在发展中的清代宫廷家具,这种工艺风格最终选定的材料为纹理沉穆、质地坚好的紫檀木,并开始大量用于家具的制作当中。
据史料记载,清代使用的紫檀木料大都是明代遗留下来的。而且在清代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在民间发现有囤积的紫檀木,都要报告朝廷,进而收购入宫,以备使用。
乾隆皇帝鼓励精致摆件的制作,使红木制品风行一时。其时,高手辈出,各逞其能,一批能工巧匠被征入清廷造办处。
屠氏先祖屠文卿被召至北京,在造成办处专司紫檀家具的设计与制作。他聪明好学,虚心向京式、广式、扬式师傅求教,博采众长,为苏式紫檀雕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时值晚清,岁月不宁,他离开北京回到苏州,在城西闾门附近开设了一家前店后场的红木作坊,以精湛的手艺为官宦府邸、商贾豪宅、士人大院打造极富特色的成套红木家具;又创制各色木雕佛像,造型生动,雕法流畅,由心使刀,融入幽幽禅意。他制作的佛像颇受欢迎,曾出现争相请购之盛况。
清末社会动乱,苏州手工艺受到很大影响,红木行业逐渐衰落。为避战乱,屠氏玄祖铭浩公携族人移居奉贤,或弃艺从商,或远赴海外,或寒窗苦读,或躬耕水乡。唯有屠敬书(屠杰曾祖父)在上海城厢五方杂陈之地开设了一家小作坊。屠敬书创作的紫檀雕刻作品曾参加在上海举办的民国教育部第一届僵美术作品展览,此为民国美术史之先举,意义深远。他擅小件,尤精紫檀,所作紫檀鸟笼精工之极,雕镂镶嵌,繁而不乱,雅趣盎然,为时人所重。
19世纪
自19世纪开埠后,上海的紫檀雕刻逐渐发展起来。晚清至民国初,上海地区制作的艺术家具和艺术摆件相当部分是紫檀作品,。晚清后期,上海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紫檀工艺品和艺术家具在图纹设计、形制塑造等方面形成了许多有别于京、苏、广等式的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被称之为“海式”或“海派”,海派紫檀雕刻由此成为风靡一时的奢饰品,为官宦富商所青睐。
屠杰的父亲屠汉民从小随屠敬书学雕刻技艺,后留学美国,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生,毕业后留在哈佛大学任教授,在油画和雕塑方面颇有造诣。新中国成立后,屠汉民为报效祖国,毅然选择了回国。他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中,努力将西方雕塑艺术带入中国传统紫檀雕刻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凸显海派艺术的魅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