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吟咏紫檀情
——济公百态作品与配诗的构思艺术
紫檀根劈雕是济公百态的最佳载体
“运斤契法度,下凿录难言”,“抚去凝脂疑处子,木趣妙难言”。这是著名专家王世襄先生对紫檀雕刻工艺的高度欣赏与严格要求。
紫檀根劈雕的原料主要是根茎和桠杈的树段。几乎都是大小不一、虬曲凹凸、多有中空,甚至在缝隙中还残留着些许干燥的难以剥离的森林沃土。因为这是珍贵的千年紫檀。
作品的创作,首先是对原料的审视遴选,品味形状、色泽、纹理等之后,反复构思作品的造型。之后即是因材施艺,一般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巧借和利用材料自身特有的形状,因势度形,以充分显现材料的天然属性,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品质;二是,根据材质的色泽、纹理、性能施以恰到好处的雕刻技巧,充分体现创作意图;三是,做到胸有成竹,落刀无悔。
紫檀雕刻属中国传统工艺,往往反映丰富的民间题材。色泽深沉、形态各异却又不失玲珑的紫檀根茎,使作者自然地想到南宋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不讲究青灯黄卷,专喜欢议论世事,要讲便讲,要骂便骂”、“专管人间不平气”的癫僧——济公及其故事,想到了每一紫檀根茎与桠杈奇特的形状、质朴浑厚的纹理,与济公或嬉笑、或怒骂、或舞蹈、或酩酊的形态联系起来,于是塑造了一个个济公的形象,雕刻了一件件作品,构成了串连组合的济公百态和相关故事。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性。
朦胧美与残缺美使济公百态含蓄而生动
朦胧,不以完美表现为目的,而是在朦胧中使作品具有艺术的完美状态,追求从整体保留、局部刻划到藏中见露、以少胜多的境界。作者巧妙地将材料的自然特征转化为人物形象的抽象因素,然后又以精细刀法雕出必要的具象细部,这种结合使作品的质感、色泽、形态都耐人寻味,富有魅力。实与虚产生对比,在对比中形成统一完整,虚实相间,神形兼备,生动自然。
残缺美,会显示出独特的效果。面对材料的槽朽或缺损,作者善于把握,将局部残缺巧妙地处理成整体上的残缺美。避短扬长,恰当合宜,往往使作品更美,更高雅。
济公百态将民间口头文学凝固为紫檀雕刻艺术
济公的传说,经南宋、明、清至今的流传,使济公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流传的过程也是再创作的过程,由此生发了许多的故事与特有的人物形象。济公百态所塑造的济公,是完全世俗化、人格化、艺术化的具体形象,配之以五言绝句诗百首作组合,说明作者对济公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及其包蕴的人生哲理具有独到的认识和精辟的理解。
济公百态与诗的组合所体现的风格的独创性,首先表现于作者对事物观察、想象和理解的独创性,在于作者不拘泥于传统工艺造型的约束,做到了努力尝试传统题材和现代情趣的完美融合。
济公百态的创作提升了传统雕刻的文化内涵
济公百态雕刻作品与配诗的创作,为传统雕刻艺术作品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提高了紫檀雕刻艺术的文化韵味,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内涵。数千年来诗画相通互借,古今中外皆然,济公百态作品与配诗,亦是大胆创新、尝试。
下一页:没有了